普萊信智能榮獲“中國科創(chuàng)好公司”半導體芯片Top 10
發(fā)布時間:2021-12-16 11:37:33 熱度:1567
12/16/2021,光纖在線訊,12月15日,上海報業(yè)集團|科創(chuàng)板日報重磅發(fā)布“2021中國科創(chuàng)好公司”評選科創(chuàng)力榜單及分賽道榜單。普萊信智能憑借市場表現(xiàn)、融資情況、企業(yè)創(chuàng)新力、政府支持、產業(yè)鏈站位及企業(yè)聲譽六大維度的杰出表現(xiàn),榮獲“2021中國科創(chuàng)好公司”半導體芯片領域最具科創(chuàng)力企業(yè)PIONEER-10。
本次評選歷時3個月,聚焦備受市場關注度的芯片半導體、生物醫(yī)療、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車產業(yè)鏈、企業(yè)服務、科技消費六大熱門賽道,通過權威、客觀、標準化的評選體系,從百余家科創(chuàng)公司中,篩選出30家最具科創(chuàng)力企業(yè),普萊信智能入選,是社會對普萊信智能在半導體芯片領域的科技創(chuàng)新實力的認可,將不忘初心,砥礪向前,為半導體封裝設備國產替代貢獻力量。
2021年,全球缺芯持續(xù),國內外科技大廠下場造芯,芯片廠擴產、合并收購,半導體芯片賽道備受資本關注。目前我國已是全球最大的半導體芯片制造和消費國,然而大而不強,半導體芯片的設備和材料等諸多技術仍被“卡脖子”,半導體芯片行業(yè)需要從“量的增長”向“質的提成”轉變,不斷提升自身科技創(chuàng)新實力,才能突破“卡脖子”技術,實現(xiàn)國產替代。普萊信智能作為國產半導體封裝設備領軍企業(yè)之一,成立4年,已在多個領域打破國外技術壟斷,備受資本關注,已完成3輪融資,累計融資2.4億元。

關于普萊信
普萊信智能成立于2017年,是一家高端裝備平臺型企業(yè),擁有自主研發(fā)的運動控制、伺服驅動、直線電機、機器視覺等底層核心技術,為半導體封裝、光通信封裝、MiniLED巨量轉移、功率器件及第三代半導體封裝、先進封裝等提供高端設備和智能化解決方案。
在光通信封裝領域,普萊信的亞微米級固晶機DA403,貼裝精度達到±0.3μm@3σ;高精密固晶機DA402,貼裝精度達到±3μm@3σ;高精度無源耦合機,解決Lens貼裝有源耦合成本高、良率低等痛點,已獲得立訊、昂納、埃爾法等光通信行業(yè)客戶的認可。在半導體封裝領域,普萊信的8寸和12寸IC直線式超高速固晶機,覆蓋QFN、DFN、BGA、LGA、SiP等封裝形式,已獲得華天、甬矽、華潤微等封測巨頭的認可。在MiniLED巨量轉移領域,普萊信的超高速倒裝固晶設備XBonder,采用倒裝COB刺晶工藝,打破MiniLED產業(yè)的量產技術瓶頸。
本次評選歷時3個月,聚焦備受市場關注度的芯片半導體、生物醫(yī)療、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車產業(yè)鏈、企業(yè)服務、科技消費六大熱門賽道,通過權威、客觀、標準化的評選體系,從百余家科創(chuàng)公司中,篩選出30家最具科創(chuàng)力企業(yè),普萊信智能入選,是社會對普萊信智能在半導體芯片領域的科技創(chuàng)新實力的認可,將不忘初心,砥礪向前,為半導體封裝設備國產替代貢獻力量。
2021年,全球缺芯持續(xù),國內外科技大廠下場造芯,芯片廠擴產、合并收購,半導體芯片賽道備受資本關注。目前我國已是全球最大的半導體芯片制造和消費國,然而大而不強,半導體芯片的設備和材料等諸多技術仍被“卡脖子”,半導體芯片行業(yè)需要從“量的增長”向“質的提成”轉變,不斷提升自身科技創(chuàng)新實力,才能突破“卡脖子”技術,實現(xiàn)國產替代。普萊信智能作為國產半導體封裝設備領軍企業(yè)之一,成立4年,已在多個領域打破國外技術壟斷,備受資本關注,已完成3輪融資,累計融資2.4億元。

關于普萊信
普萊信智能成立于2017年,是一家高端裝備平臺型企業(yè),擁有自主研發(fā)的運動控制、伺服驅動、直線電機、機器視覺等底層核心技術,為半導體封裝、光通信封裝、MiniLED巨量轉移、功率器件及第三代半導體封裝、先進封裝等提供高端設備和智能化解決方案。
在光通信封裝領域,普萊信的亞微米級固晶機DA403,貼裝精度達到±0.3μm@3σ;高精密固晶機DA402,貼裝精度達到±3μm@3σ;高精度無源耦合機,解決Lens貼裝有源耦合成本高、良率低等痛點,已獲得立訊、昂納、埃爾法等光通信行業(yè)客戶的認可。在半導體封裝領域,普萊信的8寸和12寸IC直線式超高速固晶機,覆蓋QFN、DFN、BGA、LGA、SiP等封裝形式,已獲得華天、甬矽、華潤微等封測巨頭的認可。在MiniLED巨量轉移領域,普萊信的超高速倒裝固晶設備XBonder,采用倒裝COB刺晶工藝,打破MiniLED產業(yè)的量產技術瓶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