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5/2011,人民網(wǎng)-人民日報報道,有一種光纖陀螺,只有拳頭大小,卻是國防安全和經(jīng)濟發(fā)展中不可或缺的一樣寶貝。一方面,它堅守在為武器裝備導航的崗位上;另一方面,它又在石油鉆采崗位上為國家“黑色”血脈通經(jīng)疏絡。
2005年,中國成為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費國,石油消費量及對外依存度與日俱增。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第三研究院接到來自遼河油田的緊急任務:將航天領域的光纖陀螺技術盡快用于石油鉆采,提升采油效率,保護我國能源安全。
面對緊迫的任務,技術人員陷入了沉思——光纖陀螺是一種廣泛用于雷達、導彈、飛機導航領域的測量定位傳感器。在石油鉆采中,需要利用這雙鷹眼準確測量井筒軌跡,以確保鉆井工作精準順利地開展。但油田鉆井環(huán)境與武器裝備應用環(huán)境從空間到溫度上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如何使這雙航天鷹眼為石油鉆采所用呢?
在一系列的專利查新、實地考察后,航天三院的技術人員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國外很早就針對這項技術對我們進行了封鎖,那時候國外企業(yè)每次帶著光纖陀螺測斜儀來到我國油田時,都事先要求中國人撤離,在確保油田上沒有中國人之后,才拿出他們的光纖陀螺測斜儀進行測量。這件事深深觸動了大家,一定要打破國外企業(yè)的技術壟斷。
在碩大的航天鷹眼飛入細小的油田鉆孔時,首先面臨的問題是小型化,要將兩個如小水桶般的軍用陀螺集成在一個拳頭大小的空間內。別小看這僅僅是外觀形狀上的改變,帶來的是電路控制、軟件流程、生產工藝等一系列設計上的改變。面對這個難題,航天三院科研人員集智攻關,在各個環(huán)節(jié)進行創(chuàng)新設計,首次提出了雙軸陀螺連續(xù)測量系統(tǒng)方案,成功研制出了小雙軸光纖陀螺測斜儀。
從研發(fā)到生產短短兩年的時間,航天三院人通過不斷地創(chuàng)新,打破了技術壟斷,用創(chuàng)新打造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光纖陀螺測斜儀。至今,該產品已經(jīng)成功應用于遼河、冀東、吉林、長慶等油田,在該領域具有國內領先地位,突破了國外的技術封鎖,有效地保護了我國的能源安全。
光纖在線公眾號
更多猛料!歡迎掃描左方二維碼關注光纖在線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