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海纜業(yè)的現狀
    經歷了本世紀初互聯網泡沫的破滅,國際海纜建設度過相對平靜的5年。隨著國際通信業(yè)務發(fā)展,尤其是互聯網爆炸式發(fā)展,自2005年以來,國際海纜的建設再次進入一個高速發(fā)展的階段。同時,2006年12月底臺灣地區(qū)海域的大地震,使得一些主要的國際運營商開始加快國際海纜建設的步伐,希望利用多路由、大規(guī)模的國際海纜在滿足業(yè)務發(fā)展需求的同時,有效抵御自然災害對國際網絡安全的破壞。
    目前世界上正在建設中的大規(guī)模跨洋海纜主要有TPE、AAG等,同時還有幾十個規(guī)模不等的地區(qū)性海纜項目在實施。有更多的在用海纜系統正在加速擴容建設。
    中國通信業(yè)務的發(fā)展具全球首位,因此,對運營商來說,構建一個以中國大陸為中心的國際海纜網絡是中國運營商增強國際競爭力,拓展國際通信市場的必然選擇。
    做為2008北京奧運的合作伙伴,中國網通集團不僅在國際通信業(yè)務發(fā)展上,更重要的是在國際通信安全保障方面面臨巨大挑戰(zhàn)。正因此,中國網通自2005起,通過多種方式在國際海纜的資源儲備、路由規(guī)劃、網絡優(yōu)化等方面加大投入,力爭在奧運前進一步完善國際網絡的布局,做好國際網絡資源儲備。中國網通在2005年啟動EAC光纜青島登陸工程,并于2006年順利投產運營。這是目前為止,唯一一個由中國大陸運營商獨立組織實施的國際海纜建設工程;通過購置方式,以低于建設成本的價格購置了大量太平洋和亞洲區(qū)國際海纜資源;參加APCN2海纜組織的擴容工程;做為六個主要發(fā)起方之一,牽頭組織實施新的跨太平洋光纜建設(TPE工程),目前正在順利實施。通過一系列的工作,中國網通國際網絡已經具備覆蓋全球的能力,將為國際業(yè)務發(fā)展和奧運通信保障提供一個安全可靠的國際通信網絡。
二、 國際海纜建設管理模式
    目前世界上的海纜建設和管理大致分為兩種模式。一是稱為“俱樂部”形式,即傳統上說的海纜組織模式。
    該模式主要由傳統電信運營商根據需求,共同投資發(fā)起一個國際海纜項目,組成一個海纜組織,共同進行建設管理和運營管理。例如目前正在建設的TPE項目。這種模式中,海纜組織通過國際招標方式,選擇一個總承包商承擔工程建設。在整個建設過程中,海纜組織行使工程管理角色;建成后,海纜組織中的各方按建設成本投資比例,分享所獲得的資源,并自行使用。對建成后的海纜系統,仍由海纜組織統一進行日常運營維護管理。
    二是私營海纜系統模式。是由一些有實力的設備商或運營商,獨立投資建設一個海纜系統,建成后再通過銷售或出租的形式轉給運營商使用。日常運營管理仍由建設方負責。
    上述兩種管理模式各有利弊。“俱樂部”模式是傳統運營商之間的合作,大家共同投資建設,風險較小。日常管理是由海纜組織統一負責,因此對各使用方來說,容易控制。但該方式下,由于“俱樂部”的成員都是各運營商,成員較多,因此在決策時相對效率低下,時效性差。
    私營海纜模式的優(yōu)點是效率很高,決策容易;缺點是獨立投資帶來的大風險;二是建成后面臨市場銷售的風險。
    因此,對傳統運營商來說,在無力建設新的項目,或短期難以建成而有急需使用時,或作為資源儲備的時候,才會考慮采用購置或租用私營海纜資源滿足業(yè)務需求。正常情況下主要是通過俱樂部形式共同建設新的項目。
    中國網通著眼于網絡規(guī);W絡安全性,資源多樣性等因素,采取以建設和購置相結合的模式,快速構建自身國際網絡,靈活組網,增強網絡的穩(wěn)定性和安全性。
三、 產業(yè)鏈
    國際海纜的發(fā)展明顯與世界區(qū)域經濟發(fā)展相關。近年來隨著亞洲的經濟持續(xù)活躍,亞洲地區(qū)的國際海纜建設也明顯快于歐洲等地。但由于國際海纜建設中存在大量技術、管理、經驗等限制,目前在遠洋工程建設中仍被少數發(fā)達國家的公司壟斷。
    總體看,國際海纜項目主要包括:硬件設備、工程實施、項目管理等三大方面。
1、 硬件設備主要包括波分、NPE、遠洋饋電、海光纜、水底中繼等關鍵傳輸類設備。在這些主要設備中,遠洋饋電、海光纜、水底中繼等由于其極高的技術性能指標和工藝要求,目前仍只有少數國際廠商可以提供。
2、 工程實施和管理中主要是要具備一定規(guī)模的遠洋施工技術和設備,主要體現在具有專業(yè)的深海施工船只,以及淺海深埋設備和技術。以太平洋為例,最深處的海溝達萬米左右,要求一定噸位的施工船操作,并要具備深海機器人等設備。淺海深埋也是一項技術設備要求極高的施工條件,在一些商船頻繁的海域,需要具備至少3米的海底深埋技術。
3、 項目管理經驗極其重要,甚至是決定項目成功與失敗的關鍵。由于海纜項目一般是大規(guī)模,且跨地區(qū)、國家,甚至跨洲的國際工程,其涉及的各地區(qū)海域自然情況、各國家或地區(qū)的電信法規(guī),各國家和地區(qū)海洋管理法規(guī)、各地設備進出口管理法規(guī)、各地海軍、漁業(yè)、海洋經濟區(qū)的相關政策都不盡相同,尤其是對一些有爭議海域,存在大量施工前的準備和協調工作。在工程實施期間,也必須面對各種突發(fā)事件,包括地震、海嘯、臺風等影響工程進度的因素。因此海纜工程的項目管理必須是一支有豐富經驗的,各種專家組成的團隊。
    因為存在上述各項困難,所以目前全球公認的有能力承擔大型海纜工程總承包商的公司相對較少,一直被4-5家國際性公司寡頭壟斷。而項目投資方為簡化項目管理,降低后續(xù)運營風險,一般都采用交鑰匙的方式,選擇一個總承包商承擔工程建設。盡管如此,這4-5家公司也很難具備上述所有必須的能力,因此中標后的公司往往采用分包方式將一些工作交由專業(yè)公司進行,而自身只是提供部分關鍵設備和項目管理。因此可見,如果想在海纜工程中承擔總承包工作,必須具備兩項關鍵能力,一是部分關鍵設備的制造,二是具備一支絕對實力的項目管理團隊。
    盡管海纜項目具有上述各項進入門檻,但該行業(yè)豐厚的利益還是吸引了很多有志公司積極參與其中。尤其是中國公司近年表現活躍,在傳輸設備、深海光纜的研發(fā)、近海施工等方面取得了一定進展。同時通過合資形式成立了具備遠洋施工能力的施工公司。部分公司已經以分包方式,完成了中國網通EAC海纜青島登陸工程,以及其它在中國登陸的國際海纜工程,也進入了正在實施的TPE海纜項目。但客觀地講,目前中國這些公司還難以承擔大型項目的總包工作,當前最為欠缺的能力可能是項目管理團隊的培養(yǎng)。
    隨著中國經濟持續(xù)穩(wěn)定的發(fā)展,近年來在國際海纜的投資、運營管理、決策權、影響力等方面,中國運營商已經具備絕對的實力。同時衷心希望在制造、施工等方面也能有更多的中國企業(yè)進入國際海纜業(yè),早日打破西方公司壟斷。
四、 總結
    隨著全球通信業(yè)務的飛速發(fā)展,隨著通信技術的不斷提高,相信國際海纜網絡的建設和運營將會進入一個更廣闊的天地。 
來源:李云峰 中國網通國際部 中國信息產業(yè)網					
					
					
						
						
						光纖在線公眾號
						更多猛料!歡迎掃描左方二維碼關注光纖在線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