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2006,這是深圳邁克憨總經理何玫第二次成為我們國慶社論的中心。幾年前的一次采訪中,何總拳拳的愛國心深深感染了我們。幾天前在ECOC2006的展臺上,何總和我們談起這次參展的感想。她很認真地說我們中國貨不能總是賣低價。
首次參加ECOC的邁克憨在本次展會上獲得了不錯的收獲。滿意之余,何總也指出,很多潛在客戶現在都會直接拿其他中國公司的報價對他們進行壓價,弄得他們無可奈何。想一想在法國,對中國人來說,幾乎所有的商品價格都要是中國同樣產品價格的10倍,為什么我們的光通信器件賣到法國,賣到歐洲來,價格卻還要保持中國的水平。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中國貨到西方到底應該賣個什么價錢?毋庸置疑,很多西方客戶選擇中國產品就是貪圖便宜,看重質優(yōu)價廉,中國制造的各類產品也因此極大地改變了西方社會的消費生態(tài)。但是反過來說,中國的制造商們,中國的工人,并沒有從這種“極大地改變”中獲得相應的利益。
這次參加ECOC的中國大陸,臺灣廠商加起來將近參展商總數的1/4,而且都是以光模塊,光跳線,低端無源器件為主要參展產品。同類競爭的激烈可見一斑,互相壓價因此也成為很自然的事情。精明的西方商人早已掌握了這點規(guī)律,我們對他們無可奈何也是自然。
但這并不是說何總的感言沒有價值,相反,我覺得確是很值得國內企業(yè)思考的話題。西方社會人工高,社會服務成本高,因此產品價格相應也要高。中國制造的產品盡管在中國制造成本較低,但是要開發(fā)西方市場,一樣要聘請當地員工,利用當地的服務,在這種情況下還是保持同中國接近的價格對國內企業(yè)就是不公平的。
嘎納一間中餐館的浙江籍女老板告訴我們,她的兒子回中國對國內做生意都要討價還價很不習慣,她說她的兒子在這一點上太單純了。我們自己在法國買東西,店方幾乎沒有允許討價還價的。可是在ECOC的展場上,來參觀的國外客戶幾乎都學會了討價還價。
中國企業(yè)開拓海外市場看重的就是利潤高,回款好,對自身技術管理等方面的促進比較大。相反,如果隨著越來越多的國內企業(yè)奔赴海外,西方客戶慢慢熟悉了國內做生意的很多潛規(guī)則,我們也有可能得不償失,不僅沒有高利潤,還讓人家學會利用我們的弱點。
從長遠的角度來看,中國制造不可能也不應該總是低成本,低價格的同義詞。中國的企業(yè)家們應該努力提高中國制造的附加價值,提高中國產品在海外市場的價格,只有如此,中國的現代化,國際化才是造福于中國人民的。
這次去法國,一個最大的體會就是:法國并不是天生的浪漫國度,藍色海岸也并不是世界上唯一的優(yōu)秀的海邊度假區(qū)。法國人的成功在于他們成功利用自己文化的影響力,為自己進行了品牌升值。單從表面看,一瓶Evian的礦泉水實在不應該是國產怡寶礦泉水的10倍,50倍價格,但是誰讓人家和法國沾光了呢?					
					
					
						
						
						光纖在線公眾號
						更多猛料!歡迎掃描左方二維碼關注光纖在線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