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2004,【eNews專稿】電信設備商進入終端市場,表面看起來只是為了拓展其自己的業(yè)務增長點,其實,在很大程度上,這些廠商是代表著國家的根本利益。中國3G戰(zhàn)略大演習已經拉開序幕,一場好戲正有待于我去欣賞。
  堤內損失堤外補
  中國通信市場高速增長10年,養(yǎng)肥了一大批外國設備供應商,也孕育了華為、中興等國產設備制造商。在過去的幾年里,本土電信設備商迅速成長,從程控交換機到GSM系統(tǒng),在技術和市場兩方面的競爭力都在逼近國際巨頭,并且已經開始沖擊全球市場。
  然而,全球性的電信設備制造業(yè)大滑坡,也不遏制地波及到國內市場。從2002年下半年起,電信設備的投資增速放緩,到了2003年上半年,電信固定資產投資額雖比上年同期明顯增長,但電信設備制造業(yè)的利潤總額則大幅下降,全行業(yè)瀕臨虧損邊緣。
  與此同時,終端制造商卻沒事偷著樂,手機廠商幾乎是全線告捷,小靈通表現(xiàn)得更為強勁。2003年小靈通新增用戶達2000萬,全國小靈通用戶總量超過3000萬,雖單機價格有所下滑,但投資總額仍然高達100億元左右。同是設備制造商,由于較早介入終端領域,并在小靈通市場上大有作為,中興的日子過得很滋潤。
  中興腳踩兩只船,成為設備制造業(yè)的一個典范,這令它的競爭對手為之眼紅。于是,從2003年開始,在電信設備投資繼續(xù)下降的同時,國內電信設備商紛紛轉向終端市場,謀求新的業(yè)務增長點。
  稍稍了解電信市場行情的人都知道,做設備,比做終端更賺錢,一臺程控交換機,少則幾十萬,多則愈百萬;一套網絡系統(tǒng)更是價值連城,其中的技術含量、產值和利潤之高,豈是小小的手機所能相比?所以,華為一向對終端市場不屑一顧,以業(yè)內老大自居,一直固守電信設備商市場。
  十年河東,十年河西,當設備制造業(yè)低迷不醒之際,為了增收減負,設備制造商不得不委曲求全,進入終端市場爭食,華為和大唐從設備殺入終端,再一次與中興正面交鋒。
  三足鼎立有奇招
  國內手機市場的火爆,國產手機份額的提高,都是誘發(fā)設備商爭食終端的主要因素。但是,作為電信設備商,雖然擁有雄厚的技術和人才資源,但并不等于擁有終端市場。手機廠商在市場上摸爬滾打多年,從產品定位到品牌塑造,從渠道建設到成本控制,都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經驗,一線大廠已經形成了較強的競爭力。
  電信設備商染指終端,不僅要面臨原有老對手的挑戰(zhàn),而且要經得住眾多手機廠商的夾擊,必須形成自己的獨特優(yōu)勢,才能在終端市場獲得立足之地。
  華為不做便罷,一做便非同凡響。首先,華為選擇小靈通為突破口,與NEC、松下建立合作伙伴關系,在上海成立合資公司--Cosmobic Technology Co.ltd(宇夢通信),一年之后即順利推出三款小靈通。2003年,華為小靈通銷售量達30萬臺,2004年小靈通的生產量計劃達到300萬臺,一年攀升10倍。其次,華為牽手芯片制造商英飛凌,各將投入2000萬美元,合作開發(fā)低成本3G手機平臺,同時還與香港第五大電訊運營商SUNDAY簽署了價值9億港幣的3G合同。華為盯著終端市場的高低兩頭,一個是小靈通,一個是3G手機,有意避開競爭面龐大的普通手機,目的是借助于電信運營商的扛桿力量。原因很簡單,無論是小靈通,還是未來的3G手機,在很大程度上都有賴于運營商的大批量采購,而華為與電信關系深厚,投其所好自然是上策。
  中興在電信設備商陣營中表現(xiàn)突出,突出就突出在它較早地成為終端市場的既得利益者。兩年前,在聯(lián)通第一次CDMA設備招標中,中興一舉奪得7.5%的份額,不僅讓設備商大吃一驚,而且令老牌手機廠商刮目相看。到了2003年,中興已經通吃GSM、CDMA、PHS各個領域,手機已占其主營業(yè)務收入比例的15%,并且正在向3G手機突進。中興要在2004年把手機份額做得更大,不惜投入數(shù)千萬巨資,重金聘請李連杰其形象代言人,大力推廣中興小靈通。
  與華為和中興相比,大唐的底氣似乎更足,這不僅因為它是信息產業(yè)部的嫡系部隊,而且更重要的是它掌握著中國版3G標準,大有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氣勢。所以,大唐在加快開發(fā)3G通用芯片的同時,不失時機地進入終端市場,一方面推出彩信拍照手機GX10N,以"考機100天、品質百分百"大肆推廣其手機品牌;另一方面與飛利浦、三星合資組建天碁科技,研制TD-SCDMA商用終端,可望在今年第四季度大規(guī)模量產。大唐已把手機業(yè)務納入整體發(fā)展戰(zhàn)略,并且把它視為新的業(yè)務增長點。
  終端的飯好吃嗎?
  三大電信設備商拼搶終端份額,必將加劇手機市場的競爭,無論華為、中興,還是大唐移 動,進入手機行業(yè)以后,都不可能是唾手可得,希望與風險并存。
  手機市場還有空間
  目前,中國經濟發(fā)展水平很不平衡,城鄉(xiāng)差距、東西部差距還很大,手機市場還有一定的發(fā)展空間。未來,我國移 動電話雖然很難達到發(fā)達國家80%左右的普及率,但只要普及到40%左右,移 動電話用戶總數(shù)就會突破5億大關。據(jù)信息產業(yè)部公布的數(shù)據(jù)顯示,截止2003年10月底,我國手機用戶總數(shù)達2.569億戶,首次超過固定電話用戶數(shù)量。
  由此可見,我國手機用戶達到5億戶,至少還有2.5億的成長空間。以小靈通為例,它在市場的夾縫中走過7年時間,越活越精神,而且已經滲透到北京、上海、廣州等超大城市。而且,信產部已為小靈通大開綠燈,中國電信計劃在2004年全面擴容,力爭達到1500萬的放號量。
  3G是一個機會
  通信技術正由2G向3G過渡,很有可能會帶動市場重新洗牌,這對新老廠商來說,都是一次難得的機遇。由于歐洲和日本的3G遭遇寒流,中國3G牌照發(fā)放至今是一個未解之謎,其中的變數(shù)恰恰蘊藏著巨大的商機。政府對待TD-SCDMA的態(tài)度一貫是堅定支持的,第一階段3G測試已初步完成,接下來將用一年時間組織外場測試,國內6大運營商都表示要做TD-SCDMA的外場試驗。
  中國3G的大門遲早要向四方洞開,就連諾基亞等國際電信巨頭,也做好了沖擊中國3G市場的充分準備。華為進軍終端市場,劍指3G雙模手機,正與NEC、摩托羅拉、諾基亞、愛立信等公司相互測試其雙模手機。大唐移 動分別與普天和中興簽署TD-SCDMA技術深度合作協(xié)議,由中興和普天開發(fā)基于TD-SCDMA技術商用手機。
  必有一場惡戰(zhàn)
  手機的利潤遠遠不像系統(tǒng)設備那樣豐厚,但市場競爭的激烈程度卻遠遠超過后者。無論是拼制造成本,還是拼品牌影響力,電信設備制造商都很難超越手機廠商之上。
  在國內小靈通市場上,由UT斯達康、青島朗訊、中興通訊等少數(shù)廠商分食的局面正在被打破,華為、僑興、康佳、夏新、金鵬等新的對手相繼進入"小靈通"陣營。目前的市場格局是,系統(tǒng)設備UT占60%,中興占30%,朗訊占占10%;小靈通終端原來主要是靠進口或貼牌生產,從2003年開始,已有TCL、康佳等10余家手機廠商展開競爭。相比之下,UT斯達康、中興、青島朗訊三家廠商擁有網絡和終端的雙重優(yōu)勢,而且成功確立了"小靈通"品牌的主導地位,這無形中給后來者設置了一定的障礙。
  未來,3G手機市場更有一翻惡戰(zhàn),20多家競爭者處于同一起跑線,至少已有10家廠商拿出商用3G手機,諾基亞、摩托羅、三星等國際大鱷虎視眈眈,國內廠商如何應戰(zhàn)?中國廠商角逐3G市場,必有一翻較量,先入者先得利,這依然是不變的法則。
  沖擊力不可低估
  不管競爭如何激烈,開弓沒有回頭箭,電信設備商既然進入終端市場,就沒有回頭的道理,否則,損失將更為慘重。再說了,沒有金剛鉆,不敢攬磁器活,電信設備商爭食手機市場,均是有備而來,所以,這些廠商進入之后,對終端市場的沖擊力是不可低估的。
  目前,在全球市場上,3G手機廠商研發(fā)的重點是,支持多媒體通信、高速數(shù)據(jù)、滿足高端客戶的WCDMA手機,所以,3G手機的價格昂貴在所難免。如果3G手機市場上只有外國品牌,而不見國產品牌的身影,那么,市場零售價就很難放到合理價位。華為等廠商推出國產3G手機,最有力的沖擊可能就是價格,它將打破市場價格由國外品牌說了算的局面。
  這一點,已經得到市場的驗證,比如,聯(lián)通第二次招標,如果沒有中興等國內廠商參與競爭,我國電信運營商的投資將會支出更大。而TCL、波導、廈新等國產手機品牌的高速成長,更是從根本上催毀了外國品牌一統(tǒng)天下的格局,不僅為消費者節(jié)省了不必要的投資,而且有力推動了中國移 動市場的發(fā)展。
  從戰(zhàn)略高度看,大唐代表我國提出的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TD-SCDMA,已被定為國際三大3G標準之一。專家指出,中國移 動通信要實現(xiàn)由2G向3G的平穩(wěn)過渡,必須保證建立一個有國內企業(yè)參與的多廠家供貨環(huán)境,其中,國內芯片供應商不少于4家,手機制造企業(yè)不少于10家。3G標準之爭,歸根到底是政治、經濟利益之爭。電信設備商進入進軍3G手機,最終將有效地維護國家的利益。
  3G時代的到來,對整個中國通信業(yè)來說,都是一次極好的機遇。進入3G時代以后,如果國內電信設備商和手機廠商共同奪得較大的市場份額,那么,由少數(shù)幾家外國巨頭壟斷我國電信市場的局面將不復存在。 
編者按:幾年前編輯的朋友向編輯推薦華為牌的無繩電話。當時這個產品由于銷售不暢,不得不內部低價處理。在電信終端產品這個問題上,應該說無論華為還是中興都是有切身的不那么愉快地體會的。我記得曾經聽華為人講華為有條原則就是不碰終端產品市場,F(xiàn)在情況出了哪些變化讓這些設備大廠去做家電廠商的生意呢?這篇文章開篇就說設備制造業(yè)整體低迷。的確沒有這種持續(xù)的低迷,他們不會來追逐這些蠅頭小利的。進軍終端產品,會給設備廠帶來哪些影響?這篇文章沒有正面提及這個問題。在編輯看來,不熟悉市場運作,高投入低產出的終端市場弄不好會成為這些設備大廠的絞索,巨大中華們對這個問題必須慎而又慎。編輯個人之見,華為中興這些設備大廠如果花大力氣去做手機,這很可能使他們走下坡路的開始。因為他們丟掉了創(chuàng)業(yè)之初的銳氣和敏銳的市場洞察力。
					
					
					
						
						
						光纖在線公眾號
						更多猛料!歡迎掃描左方二維碼關注光纖在線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