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5/2011,湖北日報
湖北省科技創(chuàng)新獎勵大會昨在武昌召開,大會提出把科技創(chuàng)新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促進創(chuàng)新型湖北建設。科技創(chuàng)新,離不開廣大的科技工作者和一線勞動者,他們是創(chuàng)新的主力軍。本報今刊發(fā)突出貢獻獎獲得者姜德生院士的長篇通訊,并特意采寫了一位農民,一位工人,一位科技工作者的創(chuàng)新故事。他們的創(chuàng)新緊密結合生產生活實際,生動又給人啟迪,折射出湖北科技創(chuàng)新百花盛開的情景。
10萬噸油庫發(fā)生火災,是什么樣的災難?
18公里的公路隧道內發(fā)生火災,又是什么樣的災難?
他發(fā)明的光纖傳感器,可迅即向油庫守護人員發(fā)出警報,把隧道內的火警直播到值班室的監(jiān)視屏上。千鈞一發(fā)的警報,為滅火贏得寶貴時間,避免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他就是2010年度湖北省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理工大學博士生導師姜德生,我國光纖傳感技術領域的拓荒者。
小試牛刀驚南國
日前,光纖傳感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大樓在武漢理工大學落成。
30多年了,姜德生終于有了像樣的實驗室,但他忘不了當初的那間石棉瓦房。
1978年,姜德生帶著一名技術人員,一名工人,一頭扎進武漢建材學院(武漢理工大學前身)剛成立的激光研究室!八^實驗室,就是間蓋著石棉瓦,四面透風的屋子,20多平方米。”退休教師程志煜回憶。
沒有錢,借了2萬。
沒有光纖,用郵科院剩下的邊角廢料。
至今,我們仍無法詳知當初研制光纖傳感器克服了怎樣的困難。
傳統(tǒng)傳感器是通過電阻、電容的量的變化來檢測待測量。光纖傳感器則是通過光的相位、波長等參量,來檢測溫度、壓力、位移等。光纖傳感抗電磁干擾、精度高、壽命長、可靠性好,是國內外公認的前沿高新技術。1977年,美國提出進軍光纖傳感領域。
1978年,我國第一個光纖傳感器――光纖風壓計在姜德生的簡陋實驗室里誕生了。
此時,國門初開,高樓崛起,臺風襲來時,高樓會發(fā)生多大的位移?高層建筑國家標準的制定離不開這個重要數據。1981年,國內最先進的傳感器悉數裝上了廣州白云賓館,等待臺風到來測位移。8月的一天,臺風突至。傳統(tǒng)傳感器在臺風強電磁干擾下紛紛失靈,唯有光纖風壓計準確、全面地記錄下了各種數據。
人們無不詫異,驚嘆。
論文,寫在神州大地上
項目――論文――鑒定,這個模式多多少少是那個時代科研工作的寫照。
武漢建材學院的優(yōu)勢是建筑材料,信息領域科研不要說拿到國家項目,省、市的項目也難以爭取到。
姜德生直接和企業(yè)合作了。1985年的一天,姜德生到江漢油田參觀,發(fā)現檢測儀表全部是電子類產品,稍有不慎就有火花,安全隱患大。
姜德生建議油田改用光纖傳感器,雙方一拍即合。
很快,溫度、壓力、界面、流量等五個光纖傳感器安裝在油田的工地上。
從解決實際問題出發(fā),讓成果、技術直接服務于國民經濟建設,是姜德生做學問的最大特點。
本世紀初,國內陸續(xù)建成了多個大型戰(zhàn)備油庫,面向全球招標火災報警系統(tǒng)。
來自美國、日本等世界先進發(fā)達國家的光纖傳感器與姜德生的光纖光柵火災報警系統(tǒng)在油庫擺開擂臺。
測試顯示,姜德生的產品技術優(yōu)勢明顯,一舉中標。2007年5月的一天,一個10萬噸油庫遭雷擊著火,姜德生的報警系統(tǒng)迅即響應。30噸消防泡沫劑打下去,火滅了,油庫安然無恙,有關部門專程上門致謝!耙坏┤紵饋,根本沒辦法撲滅,那將是一場世界級的環(huán)境災難。”姜德生說。
2007年1月,世界最長的雙洞隧道――長達18.02公里的秦嶺終南山隧道通車,防火是隧道安全的重中之重。
兩根光纖貫穿雙洞,世界上首個20公里無中繼光纖光柵火災報警系統(tǒng)在姜德生手中問世!拔易龅臇|西要讓別人能用!苯,油庫發(fā)生3起火警,全部在規(guī)定時間內響應,裝在全國1500多公里公路隧道內的火災報警系統(tǒng)響應9次。每一次警報的響起,都避免了重大損失。
姜德生把論文直接寫在了神州大地上。
創(chuàng)新,永無窮期
1978年姜德生要去激光實驗室時,同事?lián)鷳n地勸他,那是一條充滿未知的路。
擔憂不無道理。
江漢油田裝了5種光纖傳感器,但技術人員不會調試,他前腳走,后腳失靈。
企業(yè)、學校、家人擔心,參與研制的專家束手無策。
時間耗去了,沒有一篇論文,評職稱又成了問題。
兩年之后,姜德生給油田送去了8套光纖傳感器專用儀表、工具和傻瓜型操作技術。
上世紀90年代,國際上發(fā)明了多種光敏感材料和新型光纖傳感器,美國一家企業(yè)壟斷了核心技術。
姜德生想跟美國企業(yè)合作,被拒絕了。
姜德生明白,“跟在別人屁股后面,隨時可能憋死。走自己的創(chuàng)新之路,才是唯一出路!
光陰荏苒,十多個寒暑轉瞬即逝。
去年,中美光纖傳感高層論壇在武漢理工大學舉行。美國光纖傳感領域高手全部到會,那家企業(yè)的技術總監(jiān)也在其中。
參觀之后這位總監(jiān)感嘆,“姜教授,我原以為光纖光柵傳感器全世界只有我們能做,現在您也能做,而且您有自己的知識產權,我感到吃驚!
他們能不吃驚嗎?
光纖敏感材料及制造設備的共性關鍵技術均被姜德生成功突破。
他還健全了產業(yè)鏈體系,從光纖傳感器材料、器械、系統(tǒng)研究,一直到產品開發(fā)及應用。
國際光纖傳感器協(xié)會主席說,全世界有三個最大的光纖傳感器基地,美國,日本,中國。
那位總監(jiān)要求代理姜德生的火災報警系統(tǒng),姜德生笑著婉拒了。
高者在腹,喜歡下圍棋的姜德生,雄踞江城,俯瞰八方,布局光纖傳感市場。
他以一間簡陋的實驗室為起點,發(fā)展成全國最大規(guī)模的集人才培養(yǎng)、研發(fā)和產品生產于一體的國家級光纖傳感技術工業(yè)性試驗基地,全套擁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
他沒有發(fā)表多少論文,卻于2007年當選中國工程院士。
對圍棋、象棋頗有心得的姜德生院士,用迂回、耐心、定力,越過楚河漢界,進軍美、日和歐洲光纖傳感技術列強的大本營。
這位與共和國同齡的院士幾乎每天圍著學校操場走5公里,風雨無阻。
他說,生命不息,創(chuàng)新不止。
光纖在線公眾號
更多猛料!歡迎掃描左方二維碼關注光纖在線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