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英國《帕姆巴祖卡新聞》在線周 每當要對自己一無所知的事務發(fā)表看法時,我們通常會從書本尋找現(xiàn)成答案。就中國而言,這樣的書很容易找到。世界上很少有國家像中國這樣,其一舉一動都招致基于無知和成見的分析。
但是,正如英國外交政策中心主任馬克?倫納德在最近出版的書里所問的,“我們當中有多少人,知道的中國當代作家和思想家不只是為數(shù)不多的幾個?”如果實話實說,“為數(shù)不多的幾個”對我們大多數(shù)人來說還算多的了。
我們許多人都熟悉西方辯論如何“駕馭”中國的崛起,但對北京探討如何“駕馭”西方的衰落可能一無所知。因此,盡管我們努力分析“真實”中國的復雜性和不斷改變的現(xiàn)實,但那些廣被接受的陳詞濫調(diào)———“共產(chǎn)黨專制”、“看不透的東方人”或掠奪非洲的新帝國主義———顯然有弊無利。我們不禁要問,那為什么這些無益的形象仍然存在?顯然,我們應該問問,這樣描述中國是出于誰的利益。
有趣的是,比較西方與中國的第一次遭遇,那時對中國的看法并非負面,而是將其奉為榜樣。18世紀“啟蒙”時期的主要哲學家經(jīng)常以十分贊許的字眼描述中國。德國學者托馬斯?福赫斯在書中寫道:“顯然,中國擁有18世紀末的學者在歐洲看不到的東西:一個依照理性標準行事的強大中央政府。在歐洲,中國代表的是一個合理的國家和開明專制主義的典范。”
沒錯,這些烏托邦式的中國形象是基于當時的現(xiàn)實。但目的與其說是為了理解真實的中國,不如說是針對西方社會有所言說。今天的情況也如此嗎?
例如,美國“新保守派”專欄作家羅伯特?卡根認為,決定中國對蘇丹等國的政策的與其說是經(jīng)濟利益,不如說是政治聯(lián)合。他還預測中俄會結(jié)成“獨裁者同盟”。但是,他是真想評說中國的政策嗎?抑或只是用中國的某種負面形象來映襯美國的積極政策?
同樣,當中國在非洲的角色被貶為重復歐洲殖民者的剝削時,其真實目的是為了更好地理解中國的角色嗎?抑或只是通過比較中國的現(xiàn)在與西方的過去,來說明西方現(xiàn)在有別于過去?
就像歐洲過去對把中國理想化一樣,今天西方把中國形象妖魔化,也許這是出于其他更重要的目的。作者 斯蒂芬.馬克
光纖在線公眾號
更多猛料!歡迎掃描左方二維碼關(guān)注光纖在線官方微信